世界級“水橋”正式通水 引江濟淮與淠河總干渠“水上立交”閃亮登場
發布日期:2021-05-01 瀏覽次數:2870
5月1日上午11時38分,在肥西縣高店鄉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干渠鋼渡槽的施工現場,隨著淠河總干渠的水緩緩流進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標志著由中國鐵建大橋局和中鐵四局聯合承建的世界最大跨度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充水試驗成功,正式通水并具備通航條件。
世界級“水橋”正式通水
記者在施工現場看到,隨著數臺挖掘機挖開淠河總干渠的攔水圍堰,淠河總干渠的水緩緩流進渡槽,“改道”渡槽,正式上跨引江濟淮運河。
引江濟淮工程淠河總干渠鋼渡槽位于江淮分水嶺北側。作為合肥和六安兩市的重要供水渠道,淠河總干渠比引江濟淮航道高出 30 多米。為了保障淠河總干渠的通水不中斷,渠水通過架設渡槽的方式,從引江濟淮運河上凌空而過,形成一座世界級“水橋”。待到引江濟淮全線完工投用時,將形成“天河地河相交,上下通水通航”的奇觀。
據介紹,淠河總干渠渡槽工程由中鐵四局和中國鐵建大橋局聯合承建,是引江濟淮重大節點工程。渡槽總長 350 米,分左右兩幅,其中鋼渡槽全長246 米,總用鋼量達 2.1 萬噸。設計流量150立方米每秒,設計水深4.0米,為Ⅵ級航道,通行100噸級船舶。橋跨布置采用 68 米 +110米 +68 米的三跨鋼結構桁架式梁拱組合設計,主跨跨度達 110 米,是目前世界上單跨最大的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渡槽下部為引江濟淮Ⅱ級航道,兩航道高差約30米。
充水實驗耗時23天
“通水之前,需要對渡槽進行充水試驗。”中國鐵建大橋局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項目技術負責人張福強介紹,自2021年3月28日起渡槽開始進行充水試驗,按最高水深取300年一遇的校核洪水位進行分級加載充水,4月15日達到最大充水水深5.05米,總充水量達10萬立方米。
據介紹,淠河總干渠渡槽作為引江濟淮全線的重難點工程,在通水時間節點壓力下,充水試驗克服了時間緊、任務重、天氣差等諸多不利因素,通過科學的分級加載、卸載,精確地對大噸位支座、止水伸縮縫、主桁架進行了應力和位移檢測,完成300年一遇校核洪水位的罕見荷載工況試驗。該工況“鋼渡槽”水重與自重比為2:1,一般橋梁車輛荷載與自重比為1:4,本次試驗成功驗證了“鋼渡槽”具備一般橋梁的8倍承載力的能力。
引江濟淮淠河總干渠渡槽于2018年12月開工建設,2020年11月5日整體合龍。據引江濟淮合肥建管處王同如處長介紹,淠河總干渠渡槽正式通水通航,為下一步渡槽下部河道順利開挖、護坡施工提供了基礎保障。
“淠河總干渠渡槽的投入使用,解決了引江濟淮與淠河總干渠兩大水系相互交叉干擾的問題,進一步推動了引江濟淮工程的建設速度,為引江濟淮工程早日投入使用打下基礎。”王同如告訴記者,主跨為110米的全焊接梁拱組合體系鋼結構渡槽開創了世界通水通航鋼結構渡槽的先河,為后期類似水利交叉工程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為類似渡槽的設計、施工、檢測提供了技術參考。
引江濟淮將形成第二條南北水運大通道
引江濟淮工程是安徽省委、省政府確定的全省基礎設施建設“一號工程”,該工程自南向北分為引江濟巢、江淮溝通、江水北送三段,輸水線路總長723公里(皖境輸水線路總長587.4公里),供水范圍涵蓋了安徽省13市和河南省2市,共55個區縣,涉及面積約7萬平方公里,工程投資949.15億元,其中安徽段875.37億元。
記者從引江濟淮集團了解到,引江濟淮工程總工期72個月,自全線開工建設以來,已歷時43月,主體工程累計完成投資642.63億元,占工程總投資875.37億元的73.41%,引江濟淮二期工程累計完成投資7309.36萬元。587.4公里河道開挖土石方3.83億立方米,開挖工程大頭落地,河道(航道)雛形初現。
引江濟淮工程是我國繼南水北調、三峽水利樞紐等一系列現代大型水利建設工程之后的又一項壯舉,是安徽省的“南水北調”工程。可以預計,工程建成后,不僅可以大大改善皖北和豫東地區水資源緊缺狀況,還可以顯著改善巢湖水生態環境、增加淮河生態基流,有效遏制皖北和豫東地區地下水超采,對安徽和河南兩省生態恢復和環境保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工程形成的江淮運河,與長江、淮河連通一起,構建“工”字型的水運骨干網,這將結束淮河中游與長江中下游水運不暢的歷史,淮河中游到長江中下游航道將縮短200-600公里,構建淮河水系第二條通江達海通道,并與正在建設的沙潁河、合裕線、蕪申運河航道連通,共同形成一條平行于京杭大運河的中國第二條長度超過千公里的南北水運大通道。”王同如表示,這對帶動區域經濟協調發展,加快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促進安徽省加速融入長三角一體化將發揮重要基礎作用。
(信息來源:安徽網 大皖新聞)